農耕式教育觀/陳良基
福智青年/福青學堂 福智青年/福青學堂
2.05K subscribers
304 views
0

 Published On Nov 17, 2016

農耕教育觀 陳良基

回想我以前在鄉下種田的時候,不管是哪一種農作物,在耕種的過程裡面,滿重要的就是在適當的時間點,給予適量的養份。

在種植農作的經驗中,給作物太多的肥料,它會死掉;不該給水的時候給水,它也會死掉。移植的時候,一定要給它一點水份,要不然它也會死掉。

完成移植之後一兩個禮拜,就不能再給它水份了,要不然作物也長不起來。理由很簡單,因為水份是讓它在新的環境可以存活,養份是用來刺激它的生長;可是接下來二個禮拜不能再給它水,為的是讓它的根盡量能夠自己去找尋所需的養份,這樣根系才會鑽得比較深,這時候再給予土壤和肥料。我們在農藝系也是這樣教育學生的,我跟農藝系老師談了才知道說,我們小時候所做的事,叫作「道法自然」。這像是一種向自然界學習的修行。

後來當我有機會成為學校老師,我常常想說,以前培養農作物,不同的作物讓它有不同的價值呈現,得到最佳價值,就是要適當適時的給它養分;這跟我們人的腦神經刺激其實有點類似。

我常覺得說,如果每一個老師把學生當成老天爺給我們的一個種子,我是扮演園丁的角色,那麼很顯然老天賦予我的責任就是好好地培養這顆種子,激發他的潛能。我不一定要扭轉這個種子,如果它是稻米就讓它長成稻子,如果它是地瓜就讓它長成地瓜,沒有必要把地瓜培養成稻米;可是我們現在的教育,很多人把它視為工廠製造式的大量生產,其實是完全不對的。

教育家就像園丁,去理解每一顆種子的潛能,用農耕的概念,適當地依照它的成長過程給予養份、給予刺激,讓每一個學生在這過程中,長成他該有的潛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2015心靈教育與環境永續論壇|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
主持人:黃俊傑(教育部國家講座、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與談人:釋如證(福智僧團總住持)、陳良基(教育部政務次長、前台灣大學副校長)

show more

Share/Emb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