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材施教/釋如證、陳良基
福智青年/福青學堂 福智青年/福青學堂
2.05K subscribers
4,042 views
0

 Published On Nov 17, 2016

Q:在農耕式教育裡面說到,學生猶如「種子」,有的是地瓜,有的是稻米。請教二位,在僧團教育及一般學校的教育經驗裡面,要怎樣分辨地瓜與稻米?分辨了以後,如何才能因材施教,讓種子可以燦爛地開花結果?

釋如證:
在教育僧團的過程當中,如何能夠知道他是地瓜還是稻米?在我的想法裡,僧團中沒有地瓜也沒有稻米。在教育過程當中,我自己接觸教育,甚至於自己帶別人的過程,也有二十幾年了。二十幾年來印象最深的是,以前我會認為,教育是我的老師告訴我,我再告訴別人,它是一種傳遞;這是我前半段學到的東西,也就是說,要教育別人,本身要有足夠的東西才能夠教育別人,這是第一個。可是等到自己開始帶別人帶一段時間以後,我對教育有另外的看法,會覺得要知道這個人到底是哪一種屬性的?此時你已經不是老師了,而是他的朋友,也就是你跟被教育者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朋友。而且這種朋友的關係是,你必須長期地去理解他,了解他的想法、了解他的屬性、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背後深層的感覺。如果了解得不夠深刻,可能也不一定曉得他的偏向、他能夠做什麼,什麼時候能對他嚴厲,什麼時候該對他溫和。所以到最後會覺得,即使懂得再多,你跟被教育者的關係,永遠就只是朋友的關係;當彼此是越好的朋友,就越能夠把想要的東西傳遞給他,這是我對教育的看法。

陳良基:
這個還真的有一點困難,當然要有些經驗。我們對學生好像是拿著一根棍子,這邊不行刺激他一下,這邊走太邊了,刺激他一下,給他不同的刺激,看看他的反應再給予不同的刺激,大概是這樣的過程。不一定可以判斷說他是什麼型態,因為終究人不是這麼單純。人生有很大的可能性,老師能做的就是盡量去觀察學生的反應、吸收的狀況,給他不同的刺激,讓他的潛能被啟發出來。特別是大學,對很多老師來說,我們的期待是什麼?大學老師不只是把會的知識教給他,而是要啟發他對未知的能耐跟興趣。我們帶領這些大學生,走出大學校門,他應該能夠帶動社會往未知去走,學校就是要去啟發他,不是只把會的都教給他,那樣反而不是一個好的老師。我的看法是要激發學生的潛能,適當地陪著他,讓他的潛能能夠完全的激發出來。


2015心靈教育與環境永續論壇|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
主持人:黃俊傑(教育部國家講座、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與談人:釋如證(福智僧團總住持)、陳良基(教育部政務次長、前台灣大學副校長)

show more

Share/Emb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