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探究(二) 從生物學視角看人性。 人類與其他動物有著共同的生物屬性,因此,他們表現出所有生物體固有的某些基本動物性,這是人的本能,是人類的本質特徵。 人具有不可改變的動物本性。
思維派 思維派
125 subscribers
27 views
0

 Published On Apr 5, 2024

我們先從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談起,這是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心理學理論,它把人的需求分成五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這些需求不僅決定了人的動機,也反映了人的本性和價值。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類需求的最低兩個層次,這是由人的動物性所決定的,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只有在這些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後,人類才能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

讓我們來看看生理需求,這是人類為了維持生命所必須的基本需求,例如我們需要吃飯、喝水、呼吸空氣、睡覺等。 這些需求是最迫切、最強烈的,如果不滿足,我們就會感到飢餓、口渴、窒息、疲勞等,甚至會死亡。 生理需求與人類的動物性密切相關,因為它們是人類與其他動物共有的本能需求。 我們可以想像,當我們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時,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尋找食物、水源、氧氣、避難所等,而不會考慮其他的事情。 這就說明,生理需求是人類及所有動物最基礎、最重要的需求。

其次,我們來看看安全需求,這是人類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外界威脅和危險所需的穩定、安全、有序的環境。 這些需求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穩定、免於痛苦、疾病和恐懼等。 安全需求也與人類的動物性有關,因為它們是人類為了適應環境和保護自身而產生的防禦性需求,也是人類在動物界中生存的條件之一。 我們可以想像,當我們面對暴力、戰爭、災害、疫情等危機時,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尋求保護、安全、秩序等,而不會考慮其他的事情。 這就說明,安全需求也是由人的動物性本能決定的。

人類和動物一樣,具有許多對於生存至關重要的基本生物學功能。 這些功能是生物體中發生的基本過程,有助於維持生命。 一些關鍵的共享生物學功能包括:進食、新陳代謝、感官知覺、睡眠、繁殖、運動、適應環境變化、成長和發展等,這些活動對於維持生命至關重要。 雖然這些功能的具體情況可能因物種而異,但基本原理仍然相似。 這些共享的生物功能,凸顯了地球上不同生物體生命過程的共通性。

動物性中的社會行為,是一種在其物種內彼此互動的方式。 許多動物表現出的社會行為對於它們的生存、繁殖和整體福祉至關重要。 同樣,人類是社會性生物,需要社會互動、形成社群、建立相互支持和協作的關係。

了解動物的社會行為,對於深入了解不同物種的生態作用、生態系統的動態,以及塑造不同社會結構的演化壓力至關重要。 它也為探索動物社會行為和人類社會行為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提供了基礎。

人類社會的領地連結在空間、資源和社會結構的重要性方面,與動物的領地意識有些相似之處。 然而,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它們是由不同的進化和文化因素所塑造的不同現象。

在動物王國中,領地行為通常是由確保食物、水和住所等基本資源的需要所驅動的。 領土是保護這些資源免受競爭對手侵害的手段。 同樣,人類社會歷史上也建立了領土來獲取和控制資源。 各國劃定邊界,劃定其管轄權以及土地和資源的所有權。

動物的領地性與社會結構和繁殖策略密切相關。 有些物種利用領地交配和撫養後代,而有些物種則捍衛領地,以建立統治地位或確保獲得交配。 人類社會中的領土連結可以與社區、部落或國家等社會結構連結。 邊界的概念通常反映政治、文化和歷史背景。

動物使用各種形式的交流,包括發聲、氣味標記和視覺顯示,來建立和維持領地邊界。 人類社會中的交流更加複雜,涉及語言、書面協議,以及用於定義和傳達領土限制的旗幟和邊界等符號表示。

動物的領地行為很大程度上是本能的,並由生物法則驅動。 認知因素可能發揮作用,但文化影響很小。 人類社會的地域連結深受文化、歷史和認知的影響。 國家認同、種族和共同價值觀構成了複雜的人類領土網絡。 人類領地的建立和維護,涉及基本生存本能之外的廣泛因素。

等級制度和統治地位是許多動物物種社會結構中的普遍特徵。 這些特徵動物群體內部的互動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已發展成為分配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衝突,和提高群體整體效率的適應性策略。

人類具有不可改變的動物本性,即某些基本特徵和行為是人類作為動物固有的,類似於在其他動物身上觀察到的特徵和行為。 關於人類不可改變的,或非常難以改變的動物本性,一般有以下一些主題可以探討:

1. 演化論觀點:人類行為的許多面向已經演化了數百萬年,以適應我們祖先所面臨的挑戰。 這些由自然選擇形成的適應,被認為是深植於我們的基因組成中。

2. 生存本能:人類不可改變的動物本性,往往與基本的生存本能有關,例如自我保護、繁殖和保護後代的衝動。 這些本能被認為對於物種的延續至關重要。

3. 社交行為: 社會行為,包括合作、競爭和社會階級的形成,通常被視為人性所固有的。 這些行為被認為在群體生存和資源取得方面提供了演化優勢。

4. 侵略與暴力:一些學者認為,侵略和暴力傾向深植於人性,源自於自衛、爭奪資源和建立統治地位的需要。 這種觀點承認親社會和反社會行為的可能性。

5. 性行為:性行為和交配策略的表達,通常被認為是人類不可改變的動物本性的一部分。 演化心理學家探索某些交配偏好和行為如何演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繁殖成功率。

6. 生物決定論:動物本性不可改變這一觀點的批評者警告生物決定論,強調文化、教育和環境因素,在塑造人類行為中的作用。 他們認為,雖然有生物影響,但人類行為也是可塑性和適應性強的。

7. 認知複雜性:人類擁有高度的認知複雜性,使他們能夠學習、適應和參與複雜的社會結構。 雖然某些行為可能具有演化根源,但推理、創造和創新的能力表明,生物與文化之間存在動態相互作用。

8. 文化差異:人類文化和社會的多樣性,凸顯了文化影響在塑造行為上的作用。 批評者認為,將某些行為僅歸因於不可改變的動物本性,忽略了文化和社會環境的重大影響。

總之,人類不可改變的動物本性,是一個爭論的議題,支持者強調某些行為的演化基礎,批評者則強調文化和環境因素的作用。 理解人性需要考慮生物和文化的影響,並認識到遺傳和環境,在塑造人類行為方面的動態相互作用。

人類社會也表現出社會等級制度,但它們更加複雜和多面向。 社會結構受到財富、教育、種族等因素的影響。 人類社會的主導地位可以透過經濟實力、政治影響力、社交技能或智力來建立。 它不像許多動物物種那樣僅僅基於體力。

人類已經形成了複雜的文化和心理因素,塑造了他們社會的結構。 道德、正義和個人權利等概念在人類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 人類的等級制度通常更加流動,允許個人根據成就、教育和個人努力在社會階層之間流動。 相較之下,動物的等級制度往往更加嚴格,並且由先天因素決定。

人類嚴重依賴語言溝通協調,進而發展出複雜的社會結構。 動物的溝通雖然在某些物種中很複雜,但與人類語言的複雜性並不相符。

人類社會以道德原則和法律體系為指導,旨在確保公平、正義和保護個人權利。 動物的社會結構是基於本能和生存而運作,沒有同樣的道德考量。

雖然動物等級制度和人類社會結構之間存在相似之處,但認識到人類社會的獨特方面至關重要。 人類具有抽象思維、複雜語言以及發展倫理和道德框架的能力,這些能力使我們的社會制度與其他動物的社會制度明顯不同。

show more

Share/Emb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