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攝護六根、三妙行、四念處、七覺支——隆波帕默尊者|2021年07 月10日
靜慮林Shi Ne Ling Monastery 靜慮林Shi Ne Ling Monastery
6.46K subscribers
1,000 views
51

 Published On Jul 25, 2024

題目:攝護六根、三妙行、四念處、七覺支(泰語中文字幕)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21年07 月10日
中文字幕編譯: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走,修行吧!App:https://www.godhamma.alicloud1688.com/

全文: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

摘錄:

寺院僅僅才開放了一周,兩天後就又要關閉了。不過我們已經有言在先,如果政府調整了防疫措施,那麼寺院也會跟著調整,不可以我行我素地不配合。

抗擊疫情跟打仗沒有什麼差別,打仗必須齊心協力、萬眾一心。當年泰國大城府王朝的潰敗,就是由於人心渙散,部分人想要進攻,部分人想要逃跑,一盤散沙。如今也是一樣,病毒現在已經攻陷了我們的首都,我們必須收復失地,所以就應該共同幫忙。

隆波必須取消在禪堂聽法的原因是,那些組織、預約、檢查大家進禪堂的大部分法工都是住在曼谷,春武里府的疫情等級沒有曼谷嚴重,現在來春武里不方便了,因為疾病控制中心要求必須小心那些來自深紅區域的人。如果你們從曼谷過來,這邊就得加倍小心,所以乾脆就別來了,否則會給春武里府的公務員增加負擔。

事實上,法就在我們自己這裡,我們應該從自身來學習法。現代人的學法優勢強於隆波那一輩人。在隆波學法的時代,沒有網絡,而且探訪高僧大德也很困難,路途遙遠,有時即便去到了那裡,也參訪不到師父,因為他去外地辦事了。有時候高僧大德雖然在寺廟裡,但是正好在生病,所以也見不到。

現在就容易多了,只要上網就行了,甚至還有直播。隆波那時候不得不常常自我提醒說,法不在高僧大德那裡,法在自身這裡,就在這付身心之內。因此,就從自己的身、自己的心來學習法吧。

隆波很久才有一次面見高僧大德或是報告禪修進度的機會。雖然隆波參學過幾十位高僧大德,但是聽隆波彙報過禪修進度的師父,加起來只有六位而已,並且總共只做過大概七次禪修報告,不多的。

彙報禪修進度時,隆波大多只是向高僧大德報告說:「您是這樣教導的,我自己照著練習,有了這樣的結果,這是對還是錯呢?」隆波自己心裡覺得是修對了,因為透過自我觀察,發現自己的煩惱減少了,所以詢問高僧大德,自己是否修對了?如果修對了,怎樣才能繼續進步?如果修錯了,就請求師父慈悲地指出自己錯在了哪裡。

即使堅信自己修對了,隆波也會先問問有沒有修錯。在向高僧大德請益時,隆波基本就是問這些;稍有新意的提問總共只有七次。比如,修行時,心一直在睡覺,身體睡著、心也睡著,無論如何都醒不過來。打坐也睡著,經行也睡著。當向隆布信長老請教說:「我的修行不知道是怎麼了,自己實在沒轍了,無法處理,只要一練習就會睡著。」長老卻回答說:「不要懷疑了,知者,懷疑什麼呢?繼續修吧,在這個雨安居期內,你就會獲得寶貝。」長老說,別疑慮了,於是隆波就真的不再疑慮。想睡,那就隨它去吧。

不過,以前不像大家現在有這麼多的機會向高僧大德請益,以前隆波都是忍耐著練習好幾個月,才能遇到高僧大德一次。因此,平時隆波只是依靠如理作意來自我觀察自己的練習情況,不善法有減弱嗎?善法有所增長嗎?審視這部分即可,不用弄得太複雜。不需要考慮「我能入定嗎?」這類問題,不重要。只要觀察自己的善法是否增長?不善法有否減少?

大家去訓練,要保持覺性。

在隆波的個人修行中,非常重視……持戒,這是不可或缺的。每天固定形式的練習屬於常態。隆波極重視「根律儀」——攝護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根律儀」是極重要的。

那時候,隆波非常害怕心跑掉之後生起煩惱,於是謹慎地守護自己的心,然後發現心可以跑到六個根門: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一旦心跑去接觸到所緣,就會生起苦、樂、善、不善——最後生起滿意、不滿意。有時是對色、聲、香、味、觸生起了滿意或不滿意,有時是對心理現象生起了滿意或不滿意:對這個所緣滿意,對那個所緣不滿意,不斷地觀察與體會。

眼、耳、鼻、舌、身、意接觸所緣後,心會時而苦時而樂,時而善時而貪瞋痴……有時候滿意,有時候不滿意,這樣不斷地訓練自己,直到能夠自動自發地觀察到心跑了,而不是禁止它跑。

正如隆布敦長老所說的:「心的自然特性就是必然會往外送」;有眼睛能夠看見畫面,心就必然會去看……因為心生起在眼根時,才能看得到,心生起在耳根時,才能聽到,統統都是「心往外送」。

可是我們仰仗著「根律儀」——當眼睛看到色法時,心感到滿意或不滿意了,我們就可以及時覺知到;心生起了善與不善、苦與樂、滿意或是不滿意時,我們也可以不斷地及時覺知到。

起初,我們看不出來滿不滿意,那就去觀察此刻的心樂、心苦,不樂不苦。不斷地觀察下去,讓眼、耳、鼻、舌、身、意自然地接觸所緣,不需要強迫心去靜止,要讓心自然的運作,那樣一來,心便會時而造作樂、時而造作苦;時而造作善、時而造作不善。

起初我們只是看到這些而已,等到覺察越來越嫻熟了,就會看到心接觸所緣以後,不僅只有苦、樂,善與不善,還會順帶著生起「滿意或不滿意」。接觸到滿意的畫面時,心會快樂,往往生起貪。而後心緊隨而生滿意,滿意於這樣的色、聲、香、味、觸——它會歸結到心的滿意或不滿意。

起初覺察不到滿意或不滿意,只能看到心苦、心樂、心不苦不樂,或是心貪、心不貪,心瞋、心不瞋;心迷、心不迷,心散亂、心昏沈、萎靡不振……觀察這些嫻熟以後,就會接著發現,當快樂生起時,貪往往滲透進來,心覺得滿意、喜歡,生起滿足感;看到不滿意、不中意的色法,瞋會滲透進來,沒有快樂,瞋趁虛而入,覺得不滿意、不喜歡,想讓它趕快消失。

仰賴於根律儀:眼、耳、鼻、舌、身、意,要接觸所緣就去接觸吧,可是我們有覺性不斷地觀察自己的心。

隆波就是這樣訓練的:從持五戒開始,每天進行固定形式的練習,讓心有力量。在現實生活中,隆波訓練根律儀,不逃避接觸所緣。我們可以接觸所緣,只不過接觸之後要能讀出自己的心——這就是「根律儀」。如果我們多去修習與提升自己,緊隨而至的就是三妙行。

事實上,三妙行就是十善業。從哪裡開始?從意妙行開始。經典習慣寫成——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

隆波修習根律儀會看到,自己以覺性守護心,先有意妙行。意妙行有三個組成部分:心不伴隨著貪、瞋、痴。如果有覺性,心有貪生起,我們及時知道並且對其中立,不憎惡它;如果憎惡它,就立刻變成瞋,我們只是及時識破。我們如果及時知道心,已生的不善就會滅去,未生的不善就不會生起。那一刻,善已經生起,因此,我們通過覺性守護心,眼、耳、鼻、舌、身、意接觸所緣,有覺性去守護心,心滿意或不滿意,及時知道;生起善或不善,及時知道,煩惱就無法掌控心。

我們的「意」就成為意妙行,即品行端正的心。品行端正的心,即心沒有處在貪、瞋、痴的掌控下。獲得這樣的心,是源於訓練根律儀直至嫻熟。一旦心沒有處在貪瞋痴的掌控下,語言自然端正:不說謊、不兩舌、不說粗話、不說綺語。人之所以說謊、兩舌、說粗話、說綺語,是因為煩惱控制了心,沒有意妙行——心意不端才會口出惡語。

大家以為不重要,事實上極為重要:放任自己口出惡語,比如冷嘲熱諷,說讓他人起爭執的話,說刺激別人煩惱的話,一點都不好,不善(業)必定會有果報。去寫、去說、去發表讓他人未生的煩惱生起、讓他人已生的煩惱更加炙盛的內容,都屬於惡口的範疇。有時是通過其他標誌來說的,比如用大拇指,用心臟的形狀、這樣那樣的表情包,同樣是語言,只不過是通過符號來表達。我們所說的語言同樣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符號:如此發音是這樣的意思,屬於大家都明白的共識。文字書寫也同樣是一種語言——用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導致他人生起了煩惱,就肯定有惡業,自己的心也一定會蒙上陰影。

如果我們做了很多導致他人生起不善的事情,或者舉國上下不善心泛濫,就一定會對我們有影響:修行困難,心散亂,心動蕩,不寧靜……全有影響的。如果我們有根律儀,假設打開網絡剛好聽到,總理說話時以「吶咋」收尾(泰語「吶咋」屬於女性用語,而泰國總理是男性),我們滿意,及時知道;或者聽到以後不滿意,及時知道。沒必要再去四處分享自己的感受,要讀得懂自己的心,不要淪為煩惱的奴隸。否則心生不滿,就不斷地寫罵人的話,刺激他人跟著起瞋心,我們的瞋就會更加強烈,而且我慢、自以為了不起、老子有眾多追捧者……隨之而來的全是不善,自己的心會受損壞掉,不可等閒視之。即便要發帖子或在網絡發表自己的感受,一定要小心。

如果我們以覺性守護心,有根律儀,也就是以覺性在守護心,不善控制不了心,我們就有了意妙行,心沒有被貪、瞋、痴所控制。我們就擁有語妙行——不說或不寫謊話、不說令人起爭執的內容、不說綺語,不說粗話,慢慢體會:現如今網上充斥著粗話、綺語、兩舌、假新聞,如果整天深陷於網絡的妄語、綺語中,心是不可能好的。因此離遠一點,不要太關注它。關注自己的煩惱,要好過關心別人去做了什麼,好好觀察自己,否則,我們的心找不到寧靜與快樂,無法獲得進一步提升的。

我們有意妙行、語妙行,就會有身妙行,我們的所作所為會正直良善,不會通過身體造惡。比如,不傷害他人或其他眾生、不偷盜、不邪淫,屬於身妙行,身妙行即擁有了第一、二、三條戒;語妙行是擁有了第四條戒,意妙行屬於心的板塊——心無貪、無瞋、無痴。於是我們具備了十條善法——十善業道。如果善法俱全,就不用擔心不進步,但如果善法不斷縮水,是不會進步的。

不管稱「十善業道」或「三妙行」,其實一回事,它仰賴於「根律儀」。一旦具備身、語、意妙行,佛陀開示:如果多多修習、提升三妙行,會讓四念處的修行進步、圓滿。因此,如果想要圓滿四念處的修行,整天上網,帶著心一直跌宕起伏,處於諸多不善之中,就別提圓滿念處了,連持戒都有難度。

我們不要覺得這是小事,沒事沒事,並不觸犯法律,不觸犯法律的事卻可能破戒;不破戒的事有可能不如法。如果我們修行是想取得道、果、涅槃,想見法,就一定要小心不破戒、不要違背法。不破戒就是持戒:具有「身妙行」「語妙行」,不要違背法就一定要有「意妙行」:心沒有被貪、瞋、痴籠罩。如此,念處的修行就會圓滿,是佛陀說的,而不是隆波自說自話。

佛陀說:如果多去修習根律儀,就會讓三妙行圓滿,如果多去修習三妙行,就會讓四念處圓滿。因此,戒律一定要持守,守護自己的心,然後再修習四念處。

修習四念處,一定要先能夠訓練去分離蘊,慢慢地訓練,比如訓練觀身,我們會看到身體在動,心是觀者,心和身是分開的;看到感受的生、住、滅,心是觀者,心和受是分開的。感受會出現在兩個領域:身體的感受與心的感受。或是行蘊,比如貪、瞋、痴生起了,我們就會看到貪、瞋、痴不是心,心是另一部分,是能覺知到貪、瞋、痴的「能知」。

當我們可以分離蘊時,不斷地分離它們,接下來就會看到每一蘊將會彼此分離,我們看到色就是色,身體的苦受樂受或心裡的苦樂捨受是另一部分,想蘊——記憶、界定,也是一個部分;而行蘊——造作好、造作壞,也是另一個部分。感知到眼、耳、鼻、舌、身、意根所緣的心,又是另一個部分。並且,我們還會遇到另一個奇怪的心,比如心生起在眼、耳、鼻、舌、身,或是在意根迷失於去想時,還有另一種高級別的心——知者的心(能知的心)。

我們看到有迷失者、思考者、演繹者、造作者、看者、聽者、聞氣味者、嘗味道者、接觸身者的心,不過這些都與能知的心是不同的。

一旦我們有了能知的心,就會看到心分成了不同的部分。看的心生了就滅,看的心不是能知的心;聽的心生了就滅,聽的心不是能知的心; 聞氣味、嚐味道、感知身體接觸的心又是另一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是被覺知、觀察的對象,又都不是能知的心。

因此,心本身也是生滅的,一會兒變成看畫面的心,一會兒又變成能知的心,這是對修行人而言的。一會兒變成看畫面的心,一會兒又變成了知者的心;一會兒變成聽聲音的心,然後又變成知者的心。我們會不斷有知者的心交替出現。

一旦我們有覺性及時知道跑到了眼、耳、鼻、舌、身或是跑到意根去想的心,生起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心都會滅去,然後生起知者的心來取代它們。

show more

Share/Embed